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
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,又称恶性青光眼。其特点为通常发生于抗青光眼术后数日或数月,前房极度变浅或消失,眼压升高,用一般抗青光眼药物或手术治疗无效。如处理不当,常可导致失明,甚至需要摘除眼球,故称恶性青光眼。本病易发生于眼球及角膜较小、浅前房、窄房角、睫状环相对较小或晶体相对较大的闭角型青光眼。本病为双眼疾患,一眼发生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,另眼也易发生。
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病因
1、睫状体-晶状体或睫状体-玻璃体阻滞
研究发现恶性青光眼的患眼存在某些解剖结构异常,即在睫状突、晶状体和玻璃体前界膜三者之间(睫状环水平区域)的解剖关系异常。经典的恶性青光眼几乎总是发生在具有眼前节解剖结构异常(如远视眼、小眼球和浅前房)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,相对拥挤的眼前节(狭窄的眼前房和厚而前移的晶状体),同样亦存在相对狭窄的睫状环区。
2、晶状体悬韧带松弛
恶性青光眼患者的晶状体-虹膜隔前移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松弛、脆弱和来自玻璃体的压迫所致,临床上应用散瞳睫状肌麻痹剂治疗恶性青光眼,就是通过拉紧悬韧带来改善晶状体-虹膜隔的前移。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可能是由于严重、长期的房角关闭的结果,或者由于手术、缩瞳剂、炎症、外伤及一些尚未清楚的原因引起睫状肌痉挛、水肿和前移的结果。随后,这些危险因素引起晶状体赤道部直接推压周边虹膜及关闭房角,此概念曾被提出称为“晶状体阻滞性青光眼”。